在心脏骤停时,用除颤器AED除颤可以提高救援成功率
心脏骤停的患者往往存在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同步,而除颤是为了让心肌细胞重新恢复同步收缩,以及电传导的状态。 除颤是利用仪器终止室颤,使心脏充分反弹的有效手段。通常,通过强电流抑制原理,通过胸壁或直接通过心脏,使所有心肌细胞瞬间接触,抑制心肌活动的各种异位兴奋炉。从而使心脏传导系统和起搏系统中的最高指挥部,如窦房结得到正常冲动传导的作用,恢复窦性心律。…
查看详情心脏骤停的患者往往存在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同步,而除颤是为了让心肌细胞重新恢复同步收缩,以及电传导的状态。 除颤是利用仪器终止室颤,使心脏充分反弹的有效手段。通常,通过强电流抑制原理,通过胸壁或直接通过心脏,使所有心肌细胞瞬间接触,抑制心肌活动的各种异位兴奋炉。从而使心脏传导系统和起搏系统中的最高指挥部,如窦房结得到正常冲动传导的作用,恢复窦性心律。…
查看详情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,是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的一种心脏病,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积极配合医生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同时,应重视日常饮食,通常避免或减少食用下列4类的食物,对控制冠心病的病发可能产生一定作用。 1、避免摄入高脂肪食物:如肥的猪肉、羊肉,以及油条、炸糕、油炸方便面、全脂乳、奶油,肥肉、动物内脏、动物油脂等; 2、避免摄入高胆固醇食物:如猪肝、蟹黄、鱼子、动物脑、松花蛋等;…
查看详情从临床的角度上来看,每年的12月与第二年的1月,均是心梗的高发时节,可以说,寒冷的冬季,最容易“伤心”。那么我们在冬季时应该如何预防心梗呢?医生提示:在日常生活中避开心脏最为脆弱的四个时刻,或能保护心脏、安然过冬。 1.早上起床时 早上6点至上午11点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发时间段,在此时间段,人体的心血管壁是比较脆弱的。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夜间睡眠时,身体的各个器官与系统均处于半休眠状态,而我们早上刚起床时,心跳的频率会经历一个从快到慢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当中,会使血管的收缩功能与凝血的物质增加。…
查看详情作为健康体检的必备项目,心电图可发现诸多心脏问题,比如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,因此建议成人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检查,而部分朋友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室性早搏,需要药物治疗吗?接下来,医生将为您解析。 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,而与其它心律失常不同的是,大多数朋友无需药物治疗。这是因为室性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,而它的出现不一定是器质性心脏病的表现。如果我们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、吸烟、酗酒、饮用浓茶或咖啡等,均可能诱发室性早搏。发生了室性早搏,我们却不一定能早期发现,原因在于大多数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,至少部分人可能会感到胸闷、心悸等,也有部分朋友可能会感到心脏停跳感。当然,室性早搏可能也是某些心脏疾病的并存症状。…
查看详情心脏对于整个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,一旦心脏血管出现问题,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有网友问:心脏血管狭窄50%,要吃药吗?心脏血管狭窄是不是就会导致心梗?狭窄到多少时,容易出现心梗?今天这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。 心脏血管狭窄50% ,要不要吃药? 狭窄50%,要吃药,可能不少人还需要长期吃药。 一般来说,心脏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%,就要考虑冠心病了,小于50%是动脉粥样硬化,50%正好卡在中间,说危险不是很危险,但说不危险又需要警惕,毕竟再狭窄一点,问题也就变大了。…
查看详情熬夜,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总是难以避免,睡眠不足对于熬夜党来说,早已经是家常便饭。不管是主动熬夜,还是被动熬夜,总之夜夜都在熬。 熬夜党有没有过这种经历:熬夜时感觉嗓子眼一紧、胸闷一瞬,心脏怦怦地跳快了一下,就一下然后恢复正常?缓过来以后,觉得万幸又害怕。上网一查,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。那心脏为什么会突然咯噔一下呢?难道是心脏病的前兆?…
查看详情偶尔出现胸痛、胸闷就是心梗?这些症状是否预示着疾病的发生? 生活中很多人偶尔会出现胸闷、胸痛的情况,如果持续时间短,疼痛症状较轻,就不太会在意。但其实有些胸痛的出现可能预示着疾病的发生,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。 1.“感觉”不同疾病也不同 胸部里面有很多脏器,它的疾病都可以产生胸痛,排在第一位的应该先考虑到心绞痛、心梗,胸腔里有主动脉,如果夹层的话也会出现胸痛;另一个我们的食道也从胸部走的话,如果我们有食道炎或反流食管炎等,也会反应到我们的胸痛。…
查看详情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,这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,此类患者心跳速度较快,心跳绝对不整齐,心房也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。 导致房颤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和冠心病、高血压以及心力衰竭有关外,也和年龄息息相关。房颤的发生率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,所以老年人是房颤高危人群,那年轻人会得房颤吗? 年轻人会得心房颤动吗? 虽然75岁以上的老人是心房颤动的高危人群,但并不代表着年轻人是绝缘体,医学案例上不乏有年轻人患心房颤动。…
查看详情正常人出生后,血管壁干干净净,血流非常通畅;随着年龄增加,动脉硬化形成,尤其是“三高”及吸烟、肥胖、不运动、遗传等因素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。血管不仅不光滑,而且血管内壁逐渐附着脂肪组织,使得血管狭窄程度加重,血管变得越来越细,但血流还是能够通过的,只有病变加重到一定程度,才会影响供血。 心血管狭窄多指冠状动脉狭窄,冠状动脉造影后,根据血管直径的变窄百分率,把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。狭窄程度为Ⅰ级的患者,其血管病变概率在25%~49%;狭窄程度为Ⅱ级的患者,其血管病变概率在50%~74%;狭窄程度为Ⅲ级的患者,其血管病变概率为75%~99%;狭窄程度为Ⅳ级的患者,其病变概率为100%完全闭塞。…
查看详情胸部疼痛虽是心绞痛的主要表现,但是,并非所有的胸部疼痛都是心绞痛。因此,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区别真假心绞痛。 有人提出,如果能对一些不适症状多加观察,就能帮助识别真假心绞痛。 1.注意发病情况 心绞痛往往发生于劳动、用力、情绪激动、用力大便、劳累等心肌耗氧量增加时。 而非心绞痛(即假心绞痛)则常常发生于休息、休闲时,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因为变异性心绞痛也会在休息时发作。…
查看详情心血管病高危是指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较高。 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是对一个人未来发生严重心血管病(心肌梗死、脑卒中及它们所致的死亡)可能性的评估。 根据《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》,如果10 年内得上述疾病的可能性≥ 10%,属于心血管病高危;或者年龄20~59 岁的相对年轻人,终生得上述疾病的可能性≥ 32.8%,也属于心血管病高危。 这个危险性是怎么算出来的?是根据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水平和个数来评估的。…
查看详情很多人认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,老年人才会得,事实上,动脉粥样硬化起源于儿童,20岁左右开始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,40岁以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发病开始增加。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缓慢、隐匿,可以长期无任何症状。但相当一部分冠心病人首次发病,表现为猝死或心肌梗死,因此,心血管疾病重在预防。 因此,最好从儿童时期起就要开始预防心血管病,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,奠定健康的基础。…
查看详情跑步,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身体锻炼方式;其在运动上的定义是一种步伐,且双脚不会同一时间踩到地面。 也可以是一种有氧运动或厌氧运动,并可起到有效减肥的效果。那么,跑步治疗心肌缺血的效果有哪些呢?接下来就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。 跑步治疗心肌缺血的效果 跑步不但无法治疗心肌缺血,反而会加重心肌缺血。因心肌缺血,是由于冠脉的狭窄,导致心肌的缺血、缺氧,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。…
查看详情心房颤动,简称房颤,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。人的心脏有两个心房、两个心室,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-心室收缩-心房心室一起舒张,完成一次心跳,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。 然而,房颤时,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,有时候可达100~160次/分,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,而且跳得非常不整齐,让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。 不少人觉得,房颤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才要担心的事,年轻人偶尔出现房颤是小事,不需要太担心。然而,事实果真如此吗?…
查看详情总结多年的心血管急救经验,几位患者让我感触很深,不管患者及其家属出于什么目的,我都想把这件事情说一说,让咱老百姓有个危机意识,就是心脏一旦报警,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我们的心脏? 病例1. 患者男性,87岁,突发急性胸痛胸闷不适1小时来医院急诊,急查心电图发现患者是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,病情十分危急,接诊医生立即建议患者住院接受冠脉造影,尽早开通冠脉血管,挽救快要死亡的心肌。但患者及其家属祖孙4代,没有一个人赞同手术,坚持认为要保守治疗,挂水维持就行。理由很简单,就是几天前隔壁老王一样的疾病,在某医院放支架,结果没活过3天!在家人争论不休一小时后,老人突然病情加重,抢救无效死亡。…
查看详情